【本报长三角调研团 7月15日专稿】清晨5:30,昆山花桥地铁站前已排起长队,等候首班开往上海市区的11号线;上午10:00,浙江嘉善的智能工厂里,上海总部的工程师正远程调试德国订单的生产线;下午3:00,苏州河上游的吴江段,沪苏两地的河长正在联合巡河。这些日常场景,正在书写长三角一体化的微观史诗。
■ 基建互联:重塑时空版图
• 轨交网络:市域铁路松江枢纽可直达嘉兴南湖
• 数字基建:长三角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日均交互量破亿
爱上海最新论坛 • 生态廊道:总投资87亿元的吴淞江新水道工程贯通在即
■ 产业共荣:从"梯度转移"到"协同创新"
- 嘉定安亭&昆山花桥:汽车产业链形成"研发-制造-测试"闭环
上海贵族宝贝龙凤楼 - 青浦华为&吴江光纤:数字经济走廊点亮"双千兆"示范带
- 临港新片区&宁波舟山港:共建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
【深度章节】
上海花千坊爱上海 1. 【通勤革命】跨城地铁如何改变双城生活
2. 【医疗共享】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在嘉兴的"同质化"实践
3. 【文化解码】从朱家角到西塘的水乡古镇保护联盟
4. 【数据透视】长三角信用分互认带来的消费升级
【记者手记】在调研尾声,偶遇一位每天往返上海金山与浙江平湖的"跨界"社工。她的工作包里同时装着沪浙两地的民生政策手册,手机里交替使用"随申办"和"浙里办"APP。这种行政边界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消融,或许比任何宏观数据都更能说明一体化的真谛。(完)